簡介
這部話劇以一位身患老年痴呆症的老人的視角審視當下社會,受到不少年輕觀眾的歡迎。該劇講述了一位老年痴呆症患者想回家卻不能如願以償的經歷,區別於單線條敘述及故事性較強的商業話劇,該劇主角只是不斷夢囈發痴,訴說著對自己的不滿、對過去的自責、對當下的困惑,並通過一些誇張的肢體動作來表達。對於這種表達方式,記者在採訪中發現,不少年輕觀眾表示認可,認為很具衝擊力。但也有部分老年觀眾直呼看不懂,尤其是結尾處,演員們用極端誇張的舞蹈動作和語言來表達困惑和不滿時,幾位老年觀眾表示“不知道他們想說些什麼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該劇中幾位老年角色的扮演者都是剛剛走出校門、平均年齡不超過25歲的年輕人,他們並沒有通過化妝體現佝僂的身體、花白的頭髮及沙啞的聲音等外形特徵,而是仔細揣摩了老年人的心理特徵和思維方式並表現出來。
編劇簡介
《回家》的編劇過士行,人稱過爺,曾任《北京晚報》文藝記者,後轉行創作戲劇。他的生活經歷豐富,十餘年的文藝記者生涯更是讓他閱劇無數,採訪過上百位藝術界大腕。他早年創作的“閒人三部曲”《漁人》《鳥人》《棋人》曾轟動劇壇,而今《回家》則與《廁所》《活著還是死去》並稱“尊嚴三部曲”。過士行表示,“閒人三部曲”針對的是現代社會的異化,人的自由受到很大傷害,而“尊嚴三部曲”將矛頭轉向了社會問題,因為看到人的尊嚴得不到重視。該劇形式獨特,以老年痴呆症患者為主角,在舞台上展現了他飄忽不定的片段式回憶,看似凌亂,卻涵蓋了當今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。導演林兆華表示劇中主角面臨醫療、教育、房價等問題,他無法融入社會,淪為邊緣人,但這種狀態很多當代人正在經歷,老年痴呆症患者只是一個視角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。劇中的台詞犀利勁爆,不少觀眾看後大呼過癮,很有共鳴,而80後年輕演員極富激情的表演也讓人們有登上舞台的衝動,與他們一起吶喊、奔跑。
話劇風格
在《回家》中,林兆華堅持了一貫的“樸素”風格,把主角“分配”給了一個老年痴呆症的患者,沒有華麗的舞台背景,但依然調動了所有演員的激情,完全用形體和語言呈現著世間百態。為了追求這個角色的本真狀態,導演林兆華特地到養老院、醫院去觀察老年痴呆症的患者。看他們行動、聽他們說話,在他們表現出來的一言一行中找到他們情緒的脈絡。於是,在林兆華的解讀之下,一個自責、憤怒而又惶然不知所措的老頭誕生了。
《回家》在北京的聯排取得了極佳的效果。這次在天津首演,所有演職人員也充滿了信心。這部戲中沒有明顯的地域差異,沒有分明的文化界限,作者對於當下社會的審視具有世界範圍的眼光。正如編劇過士行所說:“時代的列車飛速地向前。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能搭乘,有動作慢的,有暈車的,只有望車興嘆的份兒。在這部戲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失敗的人生,因其失敗才有戲劇性。”
林兆華導演相關知識
林兆華,北京人藝大導演,至今導演了70多部舞台作品,是中國小劇場話劇的開創者,是中國戲劇當之無愧的大師級人物。 |